- Agnes Lam;
<正>1. Introduction As we begin the 21st century, several them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have come to the forefront. Some of these have particular relevance for teaching English at tertiary level by virtue of the fact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young adults expected to use English in a modern global context upon graduation, albeit to different degrees. In designing the English curricula for students at tertiary level, their eventual occupational needs must of course be borne in mind; hence, English for Specific or Professional Purposes (ESP or EPP) is still a central tenet for English at tertiary level. But increasingly, the emphasis has been more on how to learn than on what aspects or genres of the language to teach. And
2005年01期 3-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78 ] |[阅读次数:144 ] |[引用频次:30 ] - 宋燕;
近年来,二语习得中情感因素的研究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即焦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高焦虑在听力课堂上极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为改善这种情况,笔者开展了一项教学实验,旨在找出听力课堂焦虑的原因,并借鉴二语习得理论,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总结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创造一种低焦虑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语言潜能,不断提高语言实际运用水平。
2005年01期 11-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498 ] |[阅读次数:46 ] |[引用频次:6 ] - 孟江虹;吴海蓉;蔡翔凤;
本文探讨了功能语法中的主述位理论在阅读中的意义,比如主位有预示语篇中心内容、构建语篇框架、预示说话者意图态度等的作用,并论述了将此理论应用于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同时还建议了有益的课堂活动供阅读教师参考,以期开拓阅读教学新的视野。
2005年01期 18-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05 ] |[阅读次数:47 ] |[引用频次:1 ] - 夏章洪;
以74名文秘专业高职大二学生,就三个语法项目比较两种不同语法教学方法的效果(隐性教学对显性教学)。隐性教学是指学习者从所给的例子或材料中归纳出语法规则,显性教学则指通过学习语法规则来掌握语法项目。结果表明,两种教学方法总体上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实验的结果支持了Krashen的理解性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还指出了这次实验的教学意义和不足之处。
2005年01期 23-2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92 ]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5 ] - 何奇光;赵鹏;
本实验对学生采用单纯听和听、说结合两种教学法,以观察各自的教学效果。由两位教师执教。每人 10个班,其中5个班为实验组,另5个班为对照组。时间一学期。期末成绩经SPSS用T-检验公式分析。结果表明,用听说教学法的班听力成绩优于纯听力的班。由此得出,听说结合训练优于单纯听力训练。
2005年01期 29-3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07 ]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6 ] - 李平;齐萌;
听力理解一直是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个弱项。长期以来听力教学多注重纠正单音和提高学生的听力技巧,而忽视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节奏特性上的差异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英语的节奏取决于重音,而汉语的节奏是由音节控制的。本文在详尽阐述英汉语流节律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由此给中国学生听力理解造成的"负迁移",并进一步探讨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消除或减轻这一现象的对策和措施,希望能给英语听力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2005年01期 33-36+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85 ] |[阅读次数:49 ] |[引用频次:5 ] - 管博;郑树棠;
本研究以我国学习者作文为对象,用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的方法,定性定量研究了学习者写作中的复现组合。结果表明,我国学习者作文和本族语者作文间在复现组合的数量、使用频率、长度、结构和语义功能上都有较大的差异。该差异反映出了我国学习者写作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文章末尾就此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2005年01期 37-4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54 ] |[阅读次数:62 ] |[引用频次:18 ] - 崔艳嫣;
派生词缀的使用是学生词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很有帮助。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 (CLEC)和语料库分析软件Micro-concord1.0,全面分析了中国学生英语派生词缀的习得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英语派生词缀的使用既有规律性,又有复杂性,派生词失误类型可分为过度泛化、词缀混用、词性不清、语义知识不完备和拼写错误等五类。学生的派生词缀习得情况参照失误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词汇习得研究和语言类型学理论加以解释。文章最后探讨了该研究对派生词缀习得的启示和对词汇教学的意义。
2005年01期 49-5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72 ] |[阅读次数:60 ] |[引用频次:3 ] - 高远;
心理词汇是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共同关注的问题,它主要涉及各种词汇信息(形、音、义)在大脑中的表征和提取。双语心理词汇是该研究中一个比较独特的领域,研究重点集中在双语词汇概念——形式的表征关系上。本文以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为对象,通过对概念表征问题的探讨,指出概念表征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即第二语言词汇能力的发展路径。然而对本科生在口语测试中产出的不恰当词汇信息的分析,表明了我国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障碍,本文对其根源进行了探究并就如何促进我国学生第二语言词汇能力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2005年01期 54-5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96 ]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3 ] - 钱晓霞;
众多的研究证明,有效的语言学习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语言学习有必要从对教师的依赖转向学习者自主。要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学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信念和目标,能够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调控、评估。无论是出于专业学习的目的或是为了语言文化沉浸,中国大学的外语学习者主要依靠阅读来获取输入。所以,帮助学生成为自主的阅读者对其自主学习至关重要。本论文讨论的是: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应如何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运用元认知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05年01期 60-64+3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54 ] |[阅读次数:51 ] |[引用频次:4 ] - 张琍华;郭晓丽;
本文基于Oxford的语言学习策略诊断表和程晓堂、文秋芳等人的研究,设计了一套语言学习策略问卷,对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分析,设法找出与学生学习策略相关的影响他们英语学习进步的因素。结果表明,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英语学习成绩不理想和他们学习策略使用不当有关。因此,在高等专科学校的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他们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
2005年01期 65-7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146 ]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1 ] - 吴莉;
本论文主要从语言学角度探讨隐喻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首先解释隐喻的概念意义,并以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隐喻作为实例,阐述隐喻如何帮助人们进行交际与理解,最后提出隐喻在数学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若干问题。希望本论文中的一些见解能对数学教师及师资培训人员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005年01期 71-76+10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177 ] |[阅读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 唐伟清;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语篇体裁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了英语商务信函位于文化语境层面的语篇体裁的本质,以及语篇体裁如何在语篇中得以实现。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提出了英语商务信函教学的建议。
2005年01期 77-8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270 ]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 周启加;
本文旨在对一实验研究项目进行评价,根据是一篇基于该实验研究项目已发表的论文。对该实验项目的评价是就正规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如研究问题、假设、研究过程、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材料、实施、数据、数据分析、结论以及应用价值所作出的。以上各方面的评价主要以相关的英语语言教学实验研究的规范与标准为参考基准,另外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2005年01期 85-8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65 ] |[阅读次数:36 ] |[引用频次:1 ] - 刘雅敏;戴艳旻;
为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开创了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本文旨在探讨该网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是否并如何在以下方面实现了二语习得的要求,如:意义协商(negotiation of meaning),语言输出(language output),学习动力 (motivation)以及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learner autonomy)。结论是网络学习模式,如果恰当地介入大学英语教育,能够有效地强化英语学习的过程并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005年01期 90-94+7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313 ] |[阅读次数:33 ] |[引用频次:3 ] - 高云;
数字时代的CAI与CMI为教育环境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学生可以进行个别学习,又可以进行协作学习,或者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数字时代促进了教育体制、教与学的模式的转换与变革,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也相应地发生了多维变化。本文通过对数字时代的CAI与CMI的简要分析,阐述了基于计算机的语言教学的优越性,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CAI及CMI的使用策略。
2005年01期 95-9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45 ] |[阅读次数:35 ] |[引用频次:0 ] - 秦志强;
本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全国8所高中的151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理念及其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五个方面和测试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素质教育理念得分大大高于综合能力和学习策略得分;学生普遍赞同"会学" 比"学会"更重要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但他们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减轻学生负担方面得分低。(2)高分组学生与低分组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具有显著差异,高分组学生的理念更接近《课标》倡导的理念,但在和谐师生关系和减轻学生负担上,他们的差异较小。(3)持成败关键在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水平高,英语成绩也高。(4)素质教育理念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五个方面均显著相关,表明《课标》提出的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体目标建立了较好的英语教学模式。(5)素质教育理念不仅对测试成绩有直接影响,还通过综合技能和学习策略对测试成绩产生间接影响。
2005年01期 99-10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85 ] |[阅读次数:53 ] |[引用频次:1 ] - 张淑静;
本研究拟调查建立文化图式对篇章的理解及记忆的作用。解放军外语学院英语专业41名二年级学生参加了实验。这些受试被随机分成4组,每组阅读一段文字的4个版本之一:英语无/有标题版本,汉语无/ 有标题版本。然后对四组受试进行自由回述测试,来检测受试的理解及记忆。统计分析表明,有标题组的成绩显著高于无标题组。汉语组成绩高于英语组,但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及记忆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大于语言熟悉程度。
2005年01期 106-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40 ] |[阅读次数:30 ] |[引用频次:3 ] - 王彩丽;
本文以一篇课文为例示,重点分析语篇中及物过程的类型选择。分析的理论基础源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理论,目的在于展示意义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来体现,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语言来重构客观现实与精神世界。同时,作者希望教师和学生能意识到及物过程分析在语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即它能从另一层面解释语言重构现实的过程,拓宽了审视事物的角度,增加了语篇分析的途径。
2005年01期 111-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14 ] |[阅读次数:39 ] |[引用频次:1 ] - 陈小红;
缺乏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是导致外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对当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状况的调查,试图通过阐明"文化"这一概念,为非英语专业的文化教学提出几条经验以供借鉴:1)如何提供文化背景信息;2)大脑风暴解决跨文化问题;3)其它方法。
2005年01期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13 ] |[阅读次数:42 ] |[引用频次:1 ] - 庄琦春;
本文针对现代测试学使用性的核心因素——真实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探求测试真实性的本质过程中, 试图对不同的测试目的,影响真实性因素作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探讨,并提出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测试真实性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应该避免的问题。本文不仅考虑到把握真实性的最有利的时机,还涉及与真实性密切相关的其他因素的平衡问题,从提高测试真实性入手, 达到提高测试的整体质量的目的。
2005年01期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02 ] |[阅读次数:22 ] |[引用频次: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