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忠;许凤;
本研究探讨单词接触频率对于中国学生顺带式习得英语词汇的影响。在实验中,32名中级水平的学习者两次阅读包含23个目标词的故事,这些目标词出现的频率为1—9次。受试两次阅读完故事以后均接受词汇测试,用中文解释目标词义,写出英语同义词,并标出词性。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受试接触目标词的频率和单词习得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同时暗示,学习者可能至少需要十八次接触才能获得一个生词的意义,从而能产出使用。
2009年01期 v.32;No.83 3-1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698 ] |[阅读次数:88 ] |[引用频次:11 ] - 王海贞;
本文首先回顾了内省法的历史发展以及内省法在第二语言研究尤其是第二语言测试研究中的应用,接着汇报了三种内省法(有声思维、即时回溯和受激回忆)在英语录音口试评分过程研究中的使用。采用不同内省法收集的口头报告资料相互补充、相互验证,提供了较为全面准确的信息,有效地追踪了24名评分员在评判英语录音口试样本时的思维过程。例证表明,内省法帮助该研究揭示了录音口试评分过程的复杂性和循环性,描述了评分员的关注点以及他们的评分决策行为。
2009年01期 v.32;No.83 12-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516 ] |[阅读次数:48 ] |[引用频次:7 ] - 胡荣;
英语进行体的习得受到多种语言因素的影响。传统语法对体的分析表明,动词的情状体是影响进行体习得的因素之一。进行体标记首先与活动动词相结合,逐渐扩展到完结动词和达成动词,并且不会被错误地扩展到状态动词。认知语言学的分析认为,进行体本身所表达的语义也是影响进行体习得的一个语言因素。进行体标记首先与正在进行和未完成的意义相结合,逐步扩展到预先阶段、重复性、和暂时性等意义。实证研究表明进行体的习得受到两种语言因素的共同制约,且两种因素相互作用。认知语言学的分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2009年01期 v.32;No.83 23-3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293 ] |[阅读次数:50 ] |[引用频次:3 ] - 孔蕾;
本文报告了笔者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了120名初中三年级学生用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方法学习英语语法规则的效果。120名学生被平均安排在四个实验组中。四组学生总体英语水平相当。四组中的其中两组为无意识习得组,另外两组为有意识学习组。无意识学习组的共同点是不让学生注意到句中隐含的语法规则,有意识学习组的共同点是让学生注意到句中的语法规则。之后各组受试者做了判断对错及改错练习作为语法规则习得情况测验。本研究结果表明意识性在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有些语法特征并不能通过单一的学习模式被学习者掌握,教师应设计多样性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者能够注意到语法规则的各个方面。
2009年01期 v.32;No.83 38-5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333 ] |[阅读次数:51 ] |[引用频次:3 ] - 孔瑞;辛鑫;
元话语理论作为话语分析领域的重要概念,正逐步引起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元话语理论与口语表达结合,通过对17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语料的分析,着重对元话语、两大元话语类型及其子类型的使用频度与口语表达质量的相关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元话语、两大元话语类型及其子类型中大多项均与口语表达质量呈正相关。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在口语中元话语学习和教学方面的建议。
2009年01期 v.32;No.83 52-6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561 ] |[阅读次数:72 ] |[引用频次:11 ]
- 唐树华;张军;董元兴;
体裁教学法强调如何通过一定的体裁框架和语言选择来实现实时交流目的,并通过明确分析、阐释实时交际中的意义实现方式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动机。体裁教学法适合中国英语教学的特点,但却可能流入传统以议论、描写、记叙、说明四大体裁为基础的范文模拟写作教学模式。本文旨在阐释如何将体裁教学法与合作学习法结合,将小组讨论、集体竞赛、模拟交际等合作学习模式融入体裁法的体裁背景构建、文本解构与模板建立、集体文本建构、独立文本建构以及相关文本联系的过程,从而保持体裁教学法的精髓——以语言应用为目的的实时交际。
2009年01期 v.32;No.83 99-10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685 ] |[阅读次数:116 ] |[引用频次:8 ] - 唐世民;岳建辉;
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解释学习者如何习得经验中没有的知识。学习者没有见过的新隐喻提供了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理想案例。潜伏语义分析理论预测,隐喻的意义,是读者能够从对本体和喻体的知识中导出的。本研究的实验检测了这一预测,实验结果与潜伏语义分析的预测一致,表明:如果学习者知道本体和喻体的特性,他就能够得出隐喻的意义。本研究对知识习得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回答。
2009年01期 v.32;No.83 109-11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410 ] |[阅读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 孙晓朝;杜鹃;
本研究以中国和日本英语学习者为对象,旨在探讨时体习得中的母语影响和动词情态体因素。研究工具是考察过去时语境中动词原形和进行体使用的错误辨识改正题。研究设计中,因变量为试题成绩,自变量为母语因素、语言水平、情态体因素和错误类型。研究者利用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结果,日本学习者对错误的进行体的瞬时动词和状态动词表现出了较高的接受度,显示出较强的母语影响。然而,中国学习者并没有受到无语法时的母语的影响,相反,他们对过去时语境中的动词原形错误表现出了较好的辨识度。结果也没有发现体的假说所预测的行为动词和进行体的紧密联系。研究者对以上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
2009年01期 v.32;No.83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305 ] |[阅读次数:28 ] |[引用频次: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