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用语言学


修辞学与语言教育

  •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古典修辞学与中国英语教育(英文)

    Stephen E.Lucas;

    对修辞学、古典文学和教育史的学生来说,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非常有名的,它受到那些研究公开演讲和写作的英语教师和学者的关注。尽管该书写于2000年前的古罗马,但书中满满的真知灼见在今天和昆提良时代一样适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昆提良及其名著的历史背景,然后考察了他的综合性演讲教育计划,他对演讲与写作共生关系的阐述,以及他认为可代表交际伦理理想的"好人讲好话(和写好文)"这一观念。本文同时探讨了很多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应该引起世界各地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人员关注。

    2019年04期 v.42 405-430+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522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5 ]
  • 演绎和归纳以外,中国学生的论说文还有什么特征?——比较修辞学视角(英文)

    刘东虹;甘琼;

    几十年来对于演绎和归纳的认识错误导致了研究结果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汉语和英语修辞无甚差别,还有些认为英语修辞教学无意义。本文采用比较修辞学视角,首先澄清演绎与归纳的含义,然后研究汉语论说文段落中除了演绎和归纳还有哪些区别性修辞特征,以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段落是否具有相似的特征。本研究收集了两种语料: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作文各29篇。结果显示,虽然汉语和英语作文都使用了演绎,但汉语作文更多地出现"修辞段"和"并列段";而英语作文则呈现出"混合修辞"。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写作者的汉语段落和英语段落,在修辞特征上都没有接近现代英语规范;英语修辞教学可以促使学习者反思两种修辞现象。

    2019年04期 v.42 431-448+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29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1 ]

二语口语

  • 中国中部地区英语口语的可理解度研究(英文)

    周卫京;David Deterding;Francis Nolan;

    如今学界广为认同的是,可理解度是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而要达到高水平的可理解度,英语学习者不必在所有的语言特征上效仿英语母语者。但至今仍存在争议的是:英语学习者该掌握哪些语言特征才能使自己说的英语很容易被来自其他国家的人听懂。本研究聚焦来自英国的母语采访者与来自中国中部地区的青年英语使用者之间的13个五分钟对话语料,详细探究了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影响可理解度的误解,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误解。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对话语料中,共产生了18个显性误解案例。其中,4例(22%)源自词汇语义,3例(17%)源自汉语地名,3例(17%)源自语法,11例(61%)源自发音(有些案例是多维交叉)。在影响交际可理解度的所以发音问题中,最常见的诱因是音节丢失和词首辅音群发音约减。

    2019年04期 v.42 449-465+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26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 ]

二语写作

  • 我国大学本科生英语作文中元话语使用:基于语料库的纵向对比研究(英文)

    阮周林;

    本文研究我国大学本科生英语作文中的元话语使用特征,研究语料来自国内一所英语为教学语言的中外合作高校学生在三个学期所写的学术英语作文,并以《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中的国内英语专业学生非限时议论文和《英国学术书面语语料库》(BAWE)中英国本科生的学术论文为参照。研究以Hyland(2005a)的元话语理论为框架,比较分析了三个语料库中中英本科学生元话语使用和跨年级的发展变化。研究揭示,与非限时议论文相比,学术英语教学环境下的学生英语作文呈现明显差异的元话语使用特征,且部分特征与英国大学本科生的学术论文相近。不同于英国大学生,中国学生在学术英语写作和非限时议论文写作中元话语使用的跨年级变化显著。研究表明,学术英语教学能促进我国本科学生写作中元话语使用,但也可能产生过度教学效应。

    2019年04期 v.42 466-487+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395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学者英文摘要词块对比研究——以语言学和化学为例(英文)

    刘佳;卢玉卿;

    本研究选取英语语言学和化学期刊论文英文摘要,从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两个维度,本族语学者和中国学者两个对象,结构分布和语篇功能两个角度,系统探讨专业之间和专业内部词块使用的差异。研究发现,学科之间,两个专业英文摘要词块从结构到功能体现出各自的学科特点。本族语学者使用词块的差异大部分在相应专业中国学者英文摘要中同样存在,且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摘要具备学科意识。学科内部,两个专业本族语学者和中国学者使用词块的结构和功能差异程度不同,英语语言学中国学者构建语篇使用的词块更接近同专业本族语学者,而化学专业中外学者差异较大。

    2019年04期 v.42 488-502+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488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5 ]
  • 探索标注的范文对学生写作自我评估的支架作用:一项混合研究(英文)

    徐鹰;

    本文旨在探讨一种评分标准参照的学生自我评估方法(基于范文标注的和评分标准参照的自我评估)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本研究为期17周,采用两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在对作文的自我评估过程中,实验组学生同时收到评分标准和标注的范文,对照组学生只收到评分标准。数据来源包括前后测的分数和访谈。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比对照组的进步更显著。访谈结果发现基于范文标注的和评分标准参照的学生自我评估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采用自我调控行为以及提高自我评估信心。但是,研究也发现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学生仍然想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其可能原因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最后,本文在自主学习理论框架下对范文标注的设计特征进行了讨论,并且对如何在课堂评估中采用该方法提出了建议。

    2019年04期 v.42 503-526+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95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 ]

翻译研究

  • 接受理论视角下《长恨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英文)

    杨一莹;

    基于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和意义空白的理论内涵,本文对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以及William John Bainbrigge Fletcher、Herbert Allen Giles、许渊冲、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许译采取注释方法或者结合直译、意译处理文化意象的翻译,这样即保留了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又阐释出文化意象的隐含含义,满足并拓展译语读者的经验视野,并尽量保留原诗文化意象的比喻特征或者转换修辞技巧,拓写原诗的意义空白和艺术魅力,丰富译语读者的审美体验,相较为最佳版本;2)四个译本存在文化意象翻译不当或者翻译错误问题,这是由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思维模式、英汉语言特征、译者的主体性层面的差异造成的。

    2019年04期 v.42 527-541+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63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第九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1号征文通知

    <正>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将于2020年10月16-18日在北京举办第九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于1985年在广州举办第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类研讨会中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国际学术会议。历次会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外语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加强了我国应用语言学界,尤其是外语教学界教师、研究者之间以及与国际同行间的学术交流。本届研讨会的发言形式有主旨发言、专题研讨、特邀报告和工作坊等。现开始征集会议专题研讨和论文提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投稿。

    2019年04期 v.42 546+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13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