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景;陆佑宁;滕锋;
经历数年的岗前教师教育之后,新入职的教师往往会满腔热情地踏上他们的教学岗位。然而,新教师自身未必具备能力,而且他们也未必会获得学校的支持,以便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掌控。本文报告一项关于香港两名中学英语新教师教学生涯的个案研究,研究数据(资料)来自一年多时间里所进行的面对面访谈以及其他补充资料,如邮件来往、电话交谈等。本项研究探讨新英语教师如何发展其教师自主性以及促进其自主性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两位新教师自身都具备有效掌控教学的能力而且也为个人的自主发展做好了准备;一个友善的、扶持的、合作的学校环境,能够为新教师创造充足的发展机会,因而在促进教师自主性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文章建议新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环境的"给养"(affordances),发挥能动性,利用环境中的机遇去追求个人和专业发展。
2019年01期 v.42 3-2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447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刘媛媛;李霄男;邢晓燕;
当前关于中国英语教师认同与自主性的研究较少关注来自农村地区的女性师范生。基于问卷调查、叙事框架和半结构式访谈语料,本文描述了9位女师范生的认同建构和自主性发展轨迹,并分析了她们从"英语学习者"到"职前教师"的认同转变,以及这一转变过程中对其自主性发展产生影响的3个主要因素,分别为:性别意识形态、亲密团体和家庭经济状况。本文探讨了如何赋权于农村女性英语师范生,帮助其顺利实现从"学习者"到"教师"的认同转变,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提升自主性。最后指出了研究发现对政策制定者和教师教育者的启示。
2019年01期 v.42 21-3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221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黄铮;
本文以一对一访谈为研究方法,从后结构主义视角研究了中国英语教师如何在英语教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英本主义"的影响下构建职业身份。通过对二十五名大学英语教师的访谈发现,中国英语教师运用主观能动性对抗"英本主义"的影响,通过把母语教师视为少数外来者,发掘自身特别的优势,在英语教学中承担特别的角色和自身不断努力进修这四个方法,构建了比较积极的职业身份。在中国英语教师的职业身份构建中,儒家思想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01期 v.42 40-5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375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钱莉娜;黄海泉;
教师身份的形成为其自主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然而,教师身份形成的过程相当复杂,同时,这种过程如何影响教师自主还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试图用实证的方法调查教师对身份的态度与教师自主之间的关系。我们观察了十四位中国大学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随后,我们进行了有提示回忆访谈来判断这些教师的教学是否受自主的意识的控制。最后,我们又进行了半开放式访谈来调查这些教师对他们身份的态度。我们的主要发现是:对于自身职业身份有积极态度的教师比那些持消极态度的教师在教学中更为自主。本研究一系列的发现让我们有理由认为:教师对职业身份的态度跟教师自主成正相关。
2019年01期 v.42 60-7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323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