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丽莉;任伟;已有研究通常从"即时即景"的视阈解读"生态给养",很少阐释生态给养在社会的、历时性的活动中(如外语学习)如何实际转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通过研究学生的perezhivanie (过往情感经历——社会文化理论概念),探讨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TELLE=technology-enriched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转化"生态给养"。由于个体的社会生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构建过往情感经历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将研究建立在语言学习的动态发展中,借以理清"生态给养"的转化如何实现。研究采用叙事性访谈方法,对中国东北某大学3名大学英语学生展开调查。研究发现,由于学生们过去在英语学习中的不同经历,他们目前对从TELLE中感知到的给养的解读也不同,这大大影响了他们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转化给养的情况。结果表明,给养的转化并非静态,而是具有历史性、动态性和发展性。此外,给养的转化不依赖于学生或教师的自主性,而是取决于学生所处学习环境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机构性(institutional)、文化性(cultural)和合法化(legitimacy)。本研究旨在为生态给养理论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提供启示,并为在TELLE中语言学习教学实践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2021年02期 v.44 187-202+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607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3 ] 吴慧琦;简·M·埃克斯坦;鉴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以及基于网络的口语移动式学习是口语教学的必然趋势,该研究采用"英语趣配音"软件作为干预工具,探索其是否能有效促使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以及在干预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何变化。基于这些问题,笔者以授课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双重身份采用行动研究法展开两轮研究,每轮都由发现问题—实施—观察—反思四个阶段构成。某高校40名大二的会计专业学生参与了此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课堂观察等手段收集数据,并在实际教学中,就具体情况设计、开展一系列活动,发现"课堂教学+英语趣配音"这一混合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语音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并增加学生语言输出机会。针对本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一些建议,如调整教学方法,教师适时适量的介入干预,任务后师生进行反思,开展相关口语训练活动等,为利用手机软件提高英语口语水平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2021年02期 v.44 203-218+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下载次数:58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