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锦芬;秦丽莉;
<正>In the writings of Russian psychologist L.S.Vygotsky (1987),Sociocultural Theory (SCT) was introduc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nearly 40 years ago (Frawley&Lantolf,1985) as a powerful tool for analyzing processe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pecific activities,practices,and interactions (see also Lantolf&Appel,1994).From Lantolf and Thorne (2006) onwards,L2 SCT researchers have been utilizing the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to inform educational practices that actively support learners in developing theirsecond language skills.In their analysis of Vygotsky's thinking in terms of dialectics,
2024年01期 v.47 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982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郗佼;
本文以分析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逻辑的联系为着眼点,旨在进一步促进文化历史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虽然近些年来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开始受到学者们关注,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尤其在英语学术界,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承认和重视。例如,Dafermos (2018)就强调,从辩证的角度重新思考文化历史心理学对避免理论误解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Ollman (2003, 2015)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内容的分析为主要框架:1)内在关系;2)马克思主义抽象的辩证步骤。通过对维果茨基已发表作品的文本、理论概念及方法等开展分析和讨论,从而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文化历史心理学的哲学基础,以深化对维果茨基的理论理解和阐释。随后,本文引入文化历史心理学视阈下的二语习得实践研究(即SCT-SLA)为例证,进一步论证在文化历史心理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应用语言学实践研究的影响。受限于本研究视野的局限性,期待能够抛砖引玉,有更多的同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维果茨基理论的相关研究,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进一步解决更多二语习得的相关问题。
2024年01期 v.47 8-2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12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孟亚茹;吕慧玲;
我国地域和城乡差异制约着西部乡镇英语教学的发展,而阅读是初中英语的基础,因此,西部乡镇地区中学生的英语阅读亟需量体裁衣式的动态干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能为各级教学提供参考,其三级(CSE3)可用于指导阅读动态评估(DA)的试题选择和干预模型构建。本研究基于CSE3确定阅读试题和DA干预模型,并对西部某乡镇地区的16名学生组成的实验组进行了5轮一对一的动态评估干预。研究发现,虽然实验组和控制组在阅读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前者在推理和主旨方面的表现均显著优于后者。此外,干预组的干预类型历时变化和学生的反应类型历时变化均揭示了他们阅读能力的微观发展和最近发展区的扩展。本研究属于较早尝试将CSE3引入到西部乡镇地区英语学习者阅读发展干预模型构建的研究,有望为提高干预的效度方面提供借鉴。
2024年01期 v.47 22-4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17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粘玉秀;秦丽莉;
本研究使用CiteSpace绘制了1990年至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动态评估(dynamic assessment=DA)研究在心理学、教育和语言学习领域的科学计量分析。首先,研究发现DA最初应用于心理学和特殊教育领域,近年来逐渐受到二语习得研究者的关注。其中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Vygotsky影响力最高,Budoff的桥梁作用最大。其次,通过关键词聚类找到五个研究主题,分别是早期识别(early identification)、群体动态评估(group dynamic assessment)、短期进度监控(short-term progress monitoring)、计算机动态评估(computerized dynamic assessment)和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同时,对突发被引文献(burst reference)的分析表明,计算机化动态评估将是未来的趋势,且二语动态评估趋向于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探讨DA实证研究的范式和方法,希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24年01期 v.47 42-5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193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杨鲁新;张宁;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大学与中学合作模式下的教师发展项目如何推动教师在合作研究实践中实现概念发展的轨迹。本研究以维果茨基和恩格斯托姆的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一名中学英语教研员在与教师项目导师和其团队教师共同构建“教学评价素养”研究主题的过程中,不断协商理解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关系。该研究持续两年,收集了多种数据,涵盖了六轮口头辩论与研究报告活动、课堂观察、访谈、日志和研究报告。数据分析显示,教研员的概念发展历程呈现出逐步整合与转变的特点,同时也为其项目的参与教师提供了拓展学习机会,促进了大家集体概念的发展。尽管教师培训项目在推动多模块协同活动、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以及集体支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充满张力的概念发展过程中,教师仍需要细致入微的指导。
2024年01期 v.47 59-8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285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高洋;王晓晨;孟亚茹;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praxis代表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一社会文化理论的概念为语言教师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启示,但目前只有少数学者探讨了其含义(Johnson et al., 2020, 2022)。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旨在探索实践导向主题(praxis-oriented themes)如何影响TESOL和语言学项目中的导师-学员二人组的专业信念与实践的发展。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师生信念和实践的发展如何反过来影响师生关系,并进一步促进师生二人组的身份发展。本文选取叙事研究法,收集两对师生的相关语言学习和教学经历以及伴随这些经历产生的情感变化的叙事片段。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的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提升知识、传承导师、建立自我。在这三个不同阶段,受访者的身份认同从学生变为新手科研者,再转变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学者。本研究阐明praxis理论框架可以促进教师培训项目的发展,为语言教师和教师教育者提供了一定的见解。
2024年01期 v.47 83-10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181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徐锦芬;杨宝琪;
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本研究追踪了两名中国英语学习者一个学期以来书面语复杂性的发展轨迹,探讨了句法复杂性与词汇复杂性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动态分析(极值图、移动相关性和变点分析)对四个语言指标(T-unit平均长度、小句平均长度、每T-unit小句数和Voc D)以及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究,直观地反映各子系统的发展过程和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语言发展是动态、非线性的,两名被试的书面语发展伴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性和个体差异;其次,句法复杂性与词汇复杂性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其中被试Jenny呈竞争性关系,被试Helen由初期的竞争性关系转变为后期的支持性关系。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学习者书面语复杂性发展的理解,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4年01期 v.47 101-12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369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李丹丽;王艺蓓;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二语课堂的教学超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有关超语在二语写作中教师和学生反馈的作用的研究仍然很少。本研究采用社会文化理论,旨在探讨二语写作辅导中的超语实践在反馈过程中,尤其是在写作后阶段,如何对学习起到中介调节作用。数据收集来自华中某大学七名学生和一名助教在为期十六周的写作辅导中的课堂观察和写作文本,通过主题分析法和微观发生法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助教和学生共同努力构建知识,扩展多语言知识库,超语策略促进了师生对话过程中的反馈。在二语写作辅导中,超语的中介调节作用可以提供机会,加强内容学习,鼓励学习者参与,构建理解能力,并给予情感关怀。研究结果为二语写作教学提供启示,超语作为一种中介工具,促使以英语为主要媒介的课程去殖民化,并通过支持语言和文化多样性的学生的公平教育,提高教师对公平教育环境的认知。
2024年01期 v.47 121-136+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224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朱效惠;段杨杨;
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如何发挥能动性应对英语学习中的挑战我们了解甚少。本研究基于活动理论,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学生日志、访谈和文本资料,并结合教师访谈数据,探究了四名大学一年级维吾尔族学生英语学习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维吾尔族学生英语学习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反思与汉族学生差距,调整英语学习方法;适应全英文授课模式和英文展示的课堂规则;借助汉语语言,利用英语学习应用软件和互联网等工具;寻求教师、同伴和其他共同体成员的帮助。研究还发现,维吾尔族学生英语学习能动性受语言水平、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经历等个体因素影响。此外,国家和学校的政策支持、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以及家人的情感支持等也对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动性产生了影响。本研究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2024年01期 v.47 137-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63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