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用语言学


汉语二语学习

  • 2008—2022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焦虑、动机与策略的系统性综述(英文)

    蓝心雅;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焦虑、动机和策略长期以来都至关重要。本研究就这些变量彼此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成果的影响,以及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中如何受到技术辅助工具的影响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综述。本研究依据the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tocol (PRISMA-P)的标准和流程,以及VOSviewer的聚类技术,纳入了24篇文章用于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1)焦虑、动机和策略相互关联,即动机与焦虑呈负相关,与策略呈正相关,而策略能够正向预测焦虑;2)焦虑对学习成果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产生消极影响,而动机和策略对学习成果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产生不显著的影响;3)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情境中,课堂上使用的技术辅助工具对这些变量的水平和学习成果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产生消极影响。对于未来研究,有必要探索语言特定的个体变量自身之间更复杂的关系,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这些变量的因素,如文化因素。

    2025年03期 v.48 325-351+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51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纵向话语与横向话语:促进低社会经济背景澳大利亚学生汉语学习的研究(英文)

    徐雯;

    在澳大利亚各教育阶段,汉语作为外语(CFL)的教学长期面临发展可持续性的挑战,其核心制约因素集中体现为教材中心主义与教师主导型课堂话语模式的二元困境。这种困境表现为:宏观教育政策的高度抽象性导致基层教学实践失焦,现有课程活动既难以对接学生的职业发展诉求与社会化需求,也无法有效维持课堂协作秩序。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索通过教学话语转型提升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汉语学习可行性的实践路径。依托伯恩斯坦(Bernstein, 1999)的纵向-横向话语理论框架,本研究选取澳大利亚小学两个典型教学案例进行深度解析。研究发现:通过重构汉语语言文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将潜在实用知识转化为适配的教学资源,并实施正式话语与非正式话语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个人生活经验与学校教育场域之间建立认知联结。这种话语实践不仅增强了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更提升了知识迁移的现实适应性。本文通过论证有效CFL教学的生成机制及其促进社会公平与教育公正所起的作用,拓展了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课程建设的理论维度,为CFL教学研究提供了兼具理论创新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范式。

    2025年03期 v.48 352-365+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二语习得

  • 英汉语调系统对比研究——基于自主音段节律框架(英文)

    田清波;叶义娣;黄翠芳;亚希尔·叶海亚;

    语调指的是运用超音段特征以语言结构的方式传达句子层面的语用含义。母语和外语语调上的差异可能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调的习得。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英汉语调系统之间音系表征层面的相似与差异。通过参考以往文献和举例,本研究在自主音段节律框架下,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分别对英汉语调系统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形式上,英汉语调系统在结构要素及其集合上存在很大差异。意义上,断言在英汉语调系统中由不同的结构要素表征;英语语调中的结构要素类型具有传递复杂而微妙含义的能力,与相对简单的汉语语调形成鲜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受L1语调干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调结构要素及其组合产出上表现出相当大的困难。

    2025年03期 v.48 366-400+480-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2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扎根理论的EFL学习者在线互动学习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英文)

    马桂花;

    在线互动学习对提升在线教育质量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大学MOOC平台9,207条英语课程讨论帖,探究(1)影响EFL学习者在线互动学习的关键因素,(2)这些因素如何构建实证验证模型,(3)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习动力、课程结构、教学能力、互动行为、预期成果及在线学习情境均显著影响在线互动学习效果,并揭示两大机制:预期成果对学习动力(β=0.45)、课程结构、教学能力与互动行为(β=0.35)的影响起中介作用,而在线学习情境则调节这些关系(β=0.25)。具体表现为:学习动力提供内/外在动机,课程结构、教学能力、互动行为与预期成果共同提升互动质量与持续性。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大规模互动数据的严谨分析,本研究取得三项贡献:(1)构建EFL在线学习动态的理论模型;(2)实证验证中介/调节机制;(3)提出设计支架式互动方案与自适应反馈系统的实践策略。经7,366条帖子的理论饱和检验(含1,841条验证样本),该模型为优化数字化EFL环境的协作互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48 401-424+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31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研究方法

  • 用于开发学术词汇表的研究方法:2000—2020年发表研究的系统性回顾(英文)

    穆斯塔法·萨伊迪;雷扎·卡尼;哈利勒·塔齐克;

    从Coxhead(2000)开发学术词汇表以来,英语学术词汇的学习一直是众多研究的重点。许多研究者强调掌握学术词汇知识对于学术成功的重要性。鉴于这一重要性,研究人员、教师和学习者有必要了解学术词汇表的发展进展。本系统性回顾首先识别、描述、评估并综合了2000—2020年学术词汇表的发展情况。接着,本文对56项符合预设标准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学术词汇表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词汇表的分类基于一些标准,如词汇计数单位、语料库类型/规模和排除标准。本文还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以及启示。此外,为推动词汇表开发领域的发展,本文还提出了未来开发词汇表的建议。

    2025年03期 v.48 425-450+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13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话语分析

  • 趋势与热点:2009—2022年话语标记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英文)

    楚薇薇;单谊;

    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简称DMs)作为多种语言研究中的核心议题,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多元化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范式。尽管该领域研究持续扩展,学界仍缺乏对话语标记领域最新进展的系统性综述。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进行计量分析,对2009—2022年的2,183项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旨在阐明话语标记研究中的发展趋势和焦点领域,并为该领域的进一步跨学科探索与合作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揭示了学界对话语标记研究兴趣持续增长,发现了包括国家、机构和学者在内的主要贡献者,突出了影响该领域的高被引期刊和文献,并梳理了该领域所聚焦的研究热点、专题和方法。这些发现表明,话语标记研究已突破传统语言学框架,发展为融合定性/定量、实验研究、共时/历时分析等多重方法的跨学科领域。本研究为未来研究,特别是语用转向、跨学科性质、拓展非英语语料实证研究和跨学科方法整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03期 v.48 451-479+481-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0K]
    [下载次数:39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